- 王军杰;周晓辉;
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构性的深刻影响。数字经济的扁平化、网络化、精益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内在特质,减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生产过剩和资源浪费,让满足人类需求变得便捷高效和绿色低碳。因此,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天然的同向性并互促互补。文章从分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同向性出发,探究数字经济在精准生产、精准流通、共享经济、消费方式变迁等方面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可为释放数字经济的绿色低碳红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8期 v.38;No.454 4-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孥;葛建平;
文章聚焦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剖析其理论逻辑,旨在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论提供新视角,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在理论基础与演进方面,明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论源自马克思生态思想,阐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在经济体系各要素的互动机理分析中,深度探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三者在政策导向、技术应用和社会参与层面的互动机理及其各自及协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针对经济体系运行机理,剖析生产、消费、回收流通三个环节的运行特征与互动矛盾,揭示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建立库存和统一规范实现经济体系动态平衡的系统运行机制。
2025年08期 v.38;No.454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恩祥;雷波;邵国媚;林震宇;韩永伟;
文章分析了生态产品的概念、价值内涵及核算方法,特别指出了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和能值分析法在评估生态产品价值时的优势与局限。这些方法在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对地域和时间变化的考虑不足、模型精度受数据限制等问题。文章选取了四个地方实践典型案例,展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些案例体现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依赖政府补贴、市场风险等挑战。针对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生产供给不足、收益分配不均、交换基础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强生产供给、优化收益分配、完善交换基础、释放消费潜力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改进措施。
2025年08期 v.38;No.454 24-3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1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逸然;李燕;
红树林价值丰富,挖掘其生态产品价值并探索其价值实现路径,有利于推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其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文章根据红树林生态产品的不同类型,从四个方面着手,探索其价值实现路径:第一,红树林纯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政府为主体,构建科学核算机制、完善资源保护制度和提高社会保护意识;第二,红树林准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参与其中,如在红树林碳汇交易方面应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和平台,并引导市场履行减排要求,在红树林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方面应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项目;第三,红树林私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包括推动红树林科学种养耦合的实现和推广,以及通过系统研究和成果转化来促进红树林植物利用;第四,通过建立价值评价体系、提供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及加强科学研究来落实价值实现保障。
2025年08期 v.38;No.454 33-4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赛平;刘天科;张红丽;王伊杰;周静;陈永朋;张福生;
规划纵向传导是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纵向传导机制对开展新一轮五年规划编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依据“十四五”时期24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规划文本,从规划名称、规划目标、规划指标、重大任务、重大工程等方面分析了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纵向传导情况,并据此构建了规划纵向传导框架。研究表明:①“十四五”时期,除重大工程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采用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自下而上和上下互动的传导方式明显不足;②“十四五”时期,规划纵向传导机制尚不明确,导致下级规划与上级规划高度相似、两级规划内容衔接传导不通畅、下级规划未落实上级规划内容等问题。建议:规划纵向传导应坚持“同步编制—双向反馈”“事权清单—刚弹结合”“总体模糊—局部清晰”的原则,加强传导词汇和传导方式应用,落实、分解、增补上级规划刚性内容、刚性+弹性内容和未明确内容;规划层级不宜过多,避免信息失真,影响规划的落地实施。
2025年08期 v.38;No.454 41-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涛;王峭然;宋英赫;贾广新;汤永玲;梁晨;韩琳;
科学准确地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文章以黑龙江省为研究案例,从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运用MSPA、电路理论、InVEST模型等方法,综合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并提出修复策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源地35个,有效生态廊道72条,生态夹点854处,生态障碍点177处,核心生态断裂点238个。黑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为“好”和“中”的比例合计达到92.0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占35.32%。综合识别生态节点整治、生态廊道贯通、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功能维护4类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提出生态修复策略,为黑龙江省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v.38;No.454 52-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6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梅琳;
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县域生态修复工作的总体安排,是落位上级规划和推进实施的重要依托。文章在规划定位、规划逻辑和规划编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松溪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实践,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级、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索出一套落位上位规划的有效方法。通过全域系统性问题和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生态问题诊断,以及目标指标、修复分区和重点工程等内容分析,剖析了横向传导纳入和纵向传导落实的具体做法,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8;No.454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杉钰;王佳佳;冯聪;吕祥;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成果,综合评述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受政策导向性作用明显,当前研究热度达到历史性高点且仍然有攀升趋势;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思路经历了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的转型升级过程,逐步与绿色矿山建设相融合,技术应用贯穿于矿山的全生命周期;当前的高层次成果多为高等院校内部小型学术群体独立产生,企业等在实践领域的技术研究仍有提升空间。研究认为:露天矿修复主要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两大主流开展,以“3S”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技术也逐步崭露头角;煤矿是各类矿山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关注度最高、持续性最强的领域,重点在于采煤塌陷区治理、煤矸石治理技术的研发。
2025年08期 v.38;No.454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2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雅琼;王雪峰;赵祺彬;邓杰;邓善芝;康博文;
磷矿是我国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其高效开发利用关乎粮食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磷矿采选标准是推进磷矿高效开发利用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磷矿采选标准主要集中于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针对绿色矿山建设、“三率”指标、选矿厂设计、污水排放与矿渣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文章聚焦磷矿采选环节,梳理我国磷矿采选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架构,总结提出我国磷矿采选标准制修订建议:完善全过程磷矿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加强标准间的协调性,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标准执行与监管,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深度对接与合作。
2025年08期 v.38;No.454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恩全;李明;侯红星;高飞;秦天;任柄璋;杨柯;孔繁鹏;
地表基质调查是自然资源领域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充分应用相应成果对推动地表基质调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为例,提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成果产出原则与应用建议,探讨地表基质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定位是“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服务黑土地保护、支撑自然资源管理”;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成果产出原则是“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用管用”,应用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支撑黑土地保护、黑土区空间规划和土地综合修复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备耕地资源范围划定,建立以县域为行政单元的黑土档案。未来应从完善地表基质调查理论与技术体系、加强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共享与服务应用、加快推进全国地表基质调查工作部署、建设地表基质调查野外科学研究站网等方面开展工作。
2025年08期 v.38;No.454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